工夜蛾:亦称“闹蛾儿”或“蛾儿”,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。宋代妇女多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冠上,取“飞蛾赴火”之意,以为应时饰物。宋人对其有很多描述记载,如陈元靓《岁时广记·上元》中有“纸飞蛾”:“都人上元以白纸为飞蛾,长竹梗标之,命从卒插头上。昼日视之,殊非佳物。至夜,稠人列柜中,纸轻竹弱,纷纷若飞焉。”赵令畴《清平乐》词中说“搓得蛾儿黄欲就”,可见其制作手法;杨无咎《人月圆》中有“闹蛾斜插”之语,显示其具体插戴方式是斜插冠上或鬓上,举手投足,微风吹拂,饰物摇颤,造成“闹蛾儿满路,成团打块,簇着冠儿斗转”(康与之《瑞鹤仙·上元应制》)的效果,显得活泼而有生气,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中也有“蛾儿雪柳黄金缕”。闹蛾至明代仍很流行,“闹嚷嚷”即其遗制。明人刘若愚《酌中志·饮食好尚纪略》:“自岁莫正旦,咸头戴闹蛾。乃乌金纸裁成,画颜色装就者。亦有用草虫、蝴蝶者。”清人王夫之《杂物赞·活的儿》:“以乌金纸剪为蛱蝶,朱粉点染,以小铜丝缠缀针上,旁施柏叶。迎春元日,冶游者插之巾帽,宋柳永词所谓‘闹蛾儿’也,或亦谓之‘闹嚷嚷’。”
用蜂儿:用与夜蛾同样制作工艺,做成蜜蜂形象的头饰。明人刘若愚《酌中志·饮食好尚纪略》中说时人除了“咸头戴闹蛾”,“亦有用草虫、蝴蝶者”,蜜蜂即为一种。
本雪柳: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。
令菩提叶:一种用纸或罗绢制成的菩提树叶形状的饰物,呈鸡心形。古代妇女在元宵节插在头上作为装饰。或说指菩提叶制成的灯笼。宋人郑刚中《北山集》有诗云:“初疑云母光相射,又似秋蝉翼乍枯。智慧有灯千佛供,菩提叶巧一孤灯。”其诗题即此灯制作方法:“广中菩提树,取其叶,用水浸之,叶肉尽溃,而脉理独存,绡縠不足为其轻也。土人能如莲花累之,号菩提灯,见而戏为此绝。”菩提树原产于印度,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,菩提树因而受到佛家珍视。上元节源于佛教,菩提叶是应景的物品。南宋时赵晋臣元宵张挂菩提灯,赵茂嘉扶病携歌者赴会,辛弃疾为作《菩萨蛮》词:“看灯元是菩提叶,依然会说菩提法。法似一灯明。须臾千万灯。 灯边花更满。谁把空花散。说与病维摩。而今天女歌。”
北科头圆子:应指汤圆或元宵。圆子,用糯米粉做成的食品,分包馅和实心二种。南宋朱淑真《圆子》诗:“轻圆绝胜鸡头肉,滑腻偏宜蟹眼汤。纵有风流无处说,已输汤饼试何郎。”宋人史浩《粉蝶儿·咏圆子》:“玉屑轻盈,鲛绡霎时铺遍。看仙娥、骋些神变。咄嗟间,如撒下、真珠一串。火方然,汤初滚、尽浮锅面。 歌楼酒墟,今宵任伊索唤。那佳人、怎生得见。更添糖,拚折本、供他几碗。浪儿门,得我这些方便。”科头,当指小而圆的样子。